
割席分坐的意思是把席割断,分开坐。比喻朋友绝交。出自于南朝刘义庆主持编著的志人小说《世说新语》,那么割席分坐写了哪几件事?割席分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典故原文:
管宁,华歆共园中锄菜.见地有片金,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.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.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观.宁割席分座,曰:"子非吾友也.”
典故译文:
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。看见地上有一片金,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,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,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,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。曾经,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,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,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,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。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,说:“你不是我的朋友了。”
这个故事记载在“世说新语”里面,以后的人,凡是遇到朋友之间志趣不合,感情破裂,以致断绝往来,就称为“割席绝交”。
由此典故可以看得出来,说的是两个故事。
看看割席分坐的故事主人公介绍:
管宁:东汉末年人
管宁(公元158年—公元241年),字幼安,北海郡朱虚(今山东省临朐)人。管仲的后人,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高士,自幼好学,饱读经书,一生不慕名利。与平原华歆、同县邴原号为一龙,华歆为龙头,邴原为龙腹,管宁为龙尾。当时的名士,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。一生讲学,居住于辽东。
管宁汉末乱世,讲听学者诸多,影响甚广,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。
华歆:东汉末年人
华歆(xīn)(公元157年-公元232年),字子鱼,平原高唐(今山东禹城西南)人。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名士,三国时期魏司徒。汉灵帝时举孝廉,任郎中,后因病去官。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。官渡之战时,曹操“表天子征歆”,任为议郎,参司空军事,入为尚书,转侍中,代替荀彧为尚书令。曹操征讨孙权,“表歆为军师”。后任御史大夫。曹丕即王位后,拜相国,封安乐乡侯。后改任司徒。魏明帝即位,晋封博平侯。卒谥敬侯。
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:
真正的朋友,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,一起追求、一起进步。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,只有表面上的亲热,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,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。
割席分坐的近义词:割席断交、管宁割席
割席分坐的反义词:情投意合、情深意重、莫逆之交、息息相通、志同道合
割席分坐成语接龙:坐井观天、坐享其成、坐地分赃、坐收渔利、坐以待毙、坐观成败、坐怀不乱、坐失良机、坐冷板凳、坐立不安、坐贾行商、坐视不理
割席分坐造句:
1.他俩本来是好朋友,为了一点小事,竟闹到割席分坐的地步。
2.他们曾经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,现已割席分坐了。
3.宁自此鄙歆之为人,遂割席分坐,不复与之为友。
以上就是割席分坐写了哪几件事 割席分坐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相关内容,希望大家喜欢。